【诗词探究】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新解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1-01-11分类:音乐创作浏览:22评论:0
导读:原标题:【诗词探究】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新解《登鹳雀楼》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哲理诗。其中,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...
原标题:【诗词探究】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新解
其中,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关于这两句诗句,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。根据自然景观现象,对“白日”,我们不烦有新的解读解析。
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“白日”,如果理解成“白天的太阳”,未免理解太浅薄,浅层次了。诗人既然选择用“白日”,肯定有一定的道理、关系和理由的。
在自然界中,景物变化,是客观存在的,特别是有雾的时候,“太阳”,呈现白色,“白日”的场景。更何况,有山的地方,雾气是比较大 ,比较多的,太阳呈现“白日”,是理所当然了,是自然规律。
有人说,“红日”,是平仄不谐,因此才改为“白日”,平仄合乎诗词的要求,这种思维认知的确是有一点牵强附会。
“白日”,作为诗歌的“意象”语言,与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有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。因为有雾气蒙蒙遮掩,要想看到更远,只能站在更高的地方。
这样理解诗歌,才具有深沉的意境和内涵。
欣赏这首诗,我们应当分析出诗人的观察视觉,是在早晨?是在中午?还是在傍晚?!我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。
如果发生在傍晚,诗歌缺乏逻辑支撑,这是很明显的,诗歌的起句“白日”,已经奠定了感情的基调。
如果发生在中午,不可能有“白日”现象的发生,雾气,中午随着温度升高,会迅速消散;那么,唯一的,就只能发生在早晨,常出现“白日”的自然现象,只有站在“白日”的情景里,诗人的想象力,才能充分释放出来。
看见了“白日”,才会联想,发生想象力。